1919 — 2001 郑证光

2024-12-18
Zheng zhengguang

1919 — 2001

郑证光

福州基督徒聚会处长老;跨越不同时代的孤单传道人。



郑证光,1919年10月17日出生于福州一个职工家庭。他3岁的时候,母亲因鼠疫身故,大哥因此寄养于外婆家,姐姐和他(排行第三)由奶奶和父亲养育。因家境贫困,他常常觉得人生暗淡。 1936年,在布道家宋尚节和王峙的布道会后,夜间在床上辗转反侧,圣灵使他看见自己过去的很多罪,且感到罪孽深重,眼泪不住地涌出;又使他看见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情景,有清晰的话对他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顿时,他感到心中十分喜乐,如释重负,也不再有以往轻生的念头。是年5月13日,王峙为他施浸。

得救以后,郑证光积极参与布道,并被宋尚节布道队所唱的短歌所感动:“伤心四面,困苦流离,如羊群没有牧人一般。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你们当祈求庄稼的主遣工人去收他的庄稼。” 这几乎成了他的异象,但他觉得自己没有口才,怎能做主工呢?主的话再次临到他:“主要打发工人,不是问你能不能,只问你肯不肯。” 他回应说:“主啊,我肯。” 不久,赵世光到福州开奋兴会,郑证光在会上决志奉献。以后,经王峙建议和介绍,1937年7月,郑前往广西梧州入读建道圣经学院。

郑证光在建道期间,因身体虚弱,得到赵柳塘、刘福群、林道亮以及同学们的关怀。此外,他躲过桂军白崇禧和李宗仁的抽壮丁;他的脚气病蒙主医治;在校舍搬迁复兴村途中遭日军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他幸免于难。

1939年夏,鄭證光與另外二男一女成爲建道聖經學院第36屆畢業生。畢業後,他取道西貢赴香港作了一年的遊行佈道。後來,林道亮把他介紹給在上海的周志禹。鄭先是協助周工作,而後,任教於中國聖經學社附屬的上海聖經學校,以及上海伯特利神學院並趙世光新創的靈糧聖經學校。平時,鄭常在上海哈同路文德裏聚會處聚會。日軍佔領租界後,文德裏聚會停止,而後他得到林道亮“吃苦”的提醒,於1943年回到福州。那幾年,福州兩度淪陷,一片頹垣敗瓦。鄭爲了減輕教會負擔,到南平福建省立師專學校任教,業餘兼作傳道。在南平的時候,他幼小的長子因痢疾而夭折。

抗戰勝利後,經過幾年內戰,國民黨大勢漸去,共產黨統治中國已成定局。爲此,1947年鄭證光就與倪柝聲討論過有關時局轉變與教會前途等問題。1948年農曆正月,李常受應邀到福州佈道,鄭證光負責接待。佈道會後,共27人在海關巷聚會。就在這次會上,倪柝聲提出“耶路撒冷原則”(先使徒,後教會),於是大家都願意按照倪的主張將自己“交出來”(完全奉獻)。鄭證光等七位津門路聚會處負責人便將聚會處交出,引起包括王載、王峙在內的福州倉山球場後聚會處強烈不滿,導致聚會處分裂,分爲倪、王兩派。而正因爲“交出來”,教會有了一次大復興,直到1951年初。在這期間,倪在福州設立了鄭證光等四位長老。

共和國成立之前的動蕩局勢對教會不無影響,許多人對共產黨不瞭解、不信任,抱敵視態度,還有人乾脆去臺灣。倪柝聲問鄭證光是否也想離開福州,鄭說“不!” 他認爲,福州教會不能搬到臺灣去,作爲長老更不能離教會而去。

郑证光继续留在福州,开始时对新生政权的态度还较强硬。 1950年,倪柝声从香港回到上海。同年4月,倪出席政务院召开的“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基督教团体会议”,这时倪写了《基督徒的态度》一书,和一篇短文“我是怎样转过来”,阐释他的立场。那时,郑证光也收到倪写给他一封长达四页的信函,内容大意是,教会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这是应该的。 “三自”当中,自治和自养没有问题,而自传,不能受“不信派”主导,所以聚会处应当主动参加这个运动。由于倪的指示加上政府对郑的警告,于是郑决定参加“三自”革新运动。

1954年,郑证光代表福建聚会处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基督教全国会议。会议期间,郑曾到王明道处与他有过接触。 1956年1月,福州聚会处在“镇反”时有16人被捕,郑却留在监外一边改造,一边照顾教会。 “文革”期间,郑被定为“倪柝声反革命集团在福州的骨干”,全家被下放到农村去劳动。在此期间,他在信仰上有过严重的软弱和失败,过后他一直为此惭愧,并逐家向有关同工认错、道歉。

1979年,郑证光举家迁回福州,住仓山玉林山馆(属当年倪柝声“交出来”的财产),继续在聚会处当中事奉,同时担任福建省基督教协会副会长,致力于讨回教产和神学教育。 1983年,福建神学院开办,他任副教务长,其圣经科教学,生动活泼,满有灵性供应(他擅长圣经神学)。从1992年到谢世,他连续两届担任福建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虽然他有些任职,却因宗派背景而没有实权,深感寄人篱下。当然有时候他能利用职位成功说服政府官员;也有的时候,他对一些错误做法能提出强烈异议,比如他在基督教全国会议上坚决反对成立所谓“中国基督教会”;还有的时候,迫于权势而失去原则立场。他为人谦和,常常自省。他一直认为,教会不能对抗政府,所以他比较“听话”。他认为教会在新时代当中的建立和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开荒”,因此,他有些做法不为所有同工和信徒所接纳,有时候他感到很孤独。

1941年,郑证光与伍静娴姐妹(广东台山人,曾入读“建道”)在上海结婚。他们后来育有四子一女。受“建道”办学理念的影响,郑的生活讲求节俭。

1992年秋,郑证光在西安一家宾馆跌跤,断了3根肋骨,后来在接受治疗输血中染上丙肝。虽经多方医疗,仍无法治愈,于2001年8月18日辞世。

资料来源

  • 建道神学院:《我们的荐书——建道神学院梧州期校友见证集》。

  • 郑证光:《宗教届人士登记表》。

  • 笔者见闻与了解。

关于作者

黄时裕

福建神学院教师、传道人。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