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是否劳倦歌

2023-08-12



四声部合唱训练

独唱(第一声)


独唱(第二声)


独唱(第三声)


独唱(第四声)


合唱(四声部)


独奏(第一声)


独奏(第二声)


独奏(第三声)


独奏(第四声)


合奏(四声部)



诗班与唱诗:

班在二次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要清楚这首诗歌的音乐表情是虔敬、有表情地。

指挥在带领诗班在预备这首诗歌时,要注意这首圣诗创作时原本是着重教义的传统和启应对唱的形式,由唱诗班与会众对唱,唱诗班唱问句,会众唱答句的。诗班要把YESU的救赎大功用一问一答的方法声乐语调表达出来。

第一节用YESU说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的安慰句回答信徒的“劳倦忧愁,痛苦难堪”;第二节以约翰福音第20:24-28节,多马亲身的经历,以ZHu的伤痕作为救主奇妙的特征;第三节以兵丁戏弄耶稣的荆棘冠冕诉说的是约19:2-3作为新君王的记号;最后以“追 寻、紧 跟、珍 存、奋 争,是否能蒙恩?众 圣、使 徒、先 知、先 烈,都说能”结束。诗班在唱诗情感要用唱问唱答句的语气情感来回应着希伯来书12:1节“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简介(一)     (来源:《赞美诗新编史话》)

是否劳倦歌
Art thou weary ,art thou Languid

经文:“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太 11:28)。

      这是一首希腊教会流传至今的著名圣诗。其产生经过可以追溯到大马士革 (圣经译作大马色)的圣约翰 (事略参阅第 104首)。当他退隐到马萨巴修道院的时候,还带了一个十多岁的侄子司提反同来。小司提反在修道院里不但灵性得到培养,并且也被训练出音乐的才能。他从他叔叔的大乐章 (参阅第 104首注①)得到启发,从歌唱家科斯马斯的乐谱里得到灵感。在他叔叔息劳归天之后,自己也写出了许多动人心弦的圣诗,并在修道院领唱,名扬国外。他于79O年成为修道院住持。这首《是否劳倦歌》是他所写的名歌之一,经英译者尼尔 (事略参阅第88首)根据诗的原意译述出来,现在已传遍了天下万国。[dropdown_box expand_text=”全文” show_more=”显示” show_less=”折叠” start=”hide”]

圣司提反 (St.Stephen,725—794)写的这首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灵修经验的记录,既有主观的阅历也有客观上圣经的根据。它继续发扬希腊圣诗着重教义的传统和启应对唱的形式 (由唱诗班与会众对唱,唱诗班唱问句,会众唱答句),把耶稣的救赎大功用一问一答的方法表达出来,发人深省。第一节用主耶稣说的:“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 1l:28)的安慰句回答信徒的“劳倦忧愁,痛苦难堪”;第二节以约翰福音第2O章24至28节,多马亲身的经历,以主的伤痕作为救主奇妙的特征;第三节以兵丁戏弄耶稣的荆棘冠冕 (约l9:2—3)作为新型君王的记号;最后以“追寻、紧跟、珍存、奋争,是否能蒙恩?众圣、使徒、先知、先烈,都说能”结束,回响着希伯来书第 l2章第1节“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有的教会朗诵这首诗时,也是以启应的形式对诵。

这首诗所用调名叫《布林格 (BULLNGER)》用以纪念原作曲家布林格。布林格 (E.W.Bullinger,1837— 1913)是英国圣公会牧师。他酷爱音乐,曾从一些著名教会音乐家学习音乐。1881年英国坎特布雷大主教因他在教会音乐上作出贡献,特赠他博士荣誉学位。他生平谱过很多歌谱,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