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国革命军史上一个伟大事件。95年前,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英勇投身于为中国人民求解放、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历史洪流,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然而,你是否知道,南昌起义的成功与望江藉牧师刘平庚有很大关联,他的生平写入了1995年版《望江县志》。“八一”前夕,为追忆这位爱国宗教人士与南昌起义的故事,作者寻着志书上的线索进行走访。
在县城大北门街到老县委党校的一条窄巷,望江县政府挂牌保护的历史建筑刘氏堂轩前,作者停住了脚步,青砖小瓦丶木制门窗丶园脚石顶起木柱、屋中央还有天井,这幢清代民居就是红色牧师刘平庚曾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静静伫立老屋,仿佛又回到从前……
命途多舛、学业有成的青年牧师
刘平庚,1899年出生于望江城关大北门街一个普通人家,幼年命途多舛,三岁丧父、九岁母亡,成了一名无依无靠的孤儿。此时,幸好得到望江基督教会慈善机构的帮助,不仅资助其生活,还资助其上学所需的全部费用,使其顺利完成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为了报答教会对其养育之恩, 1918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院,立志为宗教事业奉献自己一生。
回望历史,圣约翰大学(St.Johns University)诞生于1879年,原名上海圣约翰书院,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 J. Sekoresehewsky)将圣公会原辖的培雅书院(1865年创办)和度恩书院(1866年创办)合并而成, 1881年学校开始完全用英语教学,是中国首座全英语授课的学校。1892年起正式开设大学课程,1905年升格为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1913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学校占地300余亩,坐落极司菲尔路1575号(今万航渡路),设有文、理、医、工、神5个学院和附属中学,在校学生1200余人。圣约翰大学作为私立教会综合性大学,每学期学费高达两百银元,所以考入圣约翰大学的都是富家子弟,每到周末,接学生回家的汽车便会在圣约翰校门口排起长龙,这在旧上海也是一个奇观。当然,圣约翰对成绩优异的学生也会给予免费或一定补助,每年约30个名额。由于是教会学校的缘故,资助名额在神学院中占较大比重,刘平庚就是其中之一。
圣约翰大学的前世今生恰似一部中国教育成长历史,那年,考圣约翰可不比今天的清华北大简单,而如今每个上海高校的光环背后,几乎都有圣约翰大学的威名,圣约翰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历时73年的办学历程中,圣约翰大学享有“东方哈佛” “外交人才的养成所”等盛名,拥有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荣毅仁、贝聿铭、张爱玲、林语堂、顾维钧、邹韬奋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校友,培养出周有光、顾维钧、林语堂等名家及民国顶级人才。1949年~1952年,新闻系、外文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复旦大学;1951年,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1952年,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取消神学院,学生转入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如今,这所名校早已往事如烟,但它传承的教育精神,以及培养过的政界、商界、文化界名人,仍然在无声代言着这所百年名校的传奇。
(上海圣约翰大学)
(中华圣公会安庆天恩堂)
1922年,刘平庚从圣约翰大学神学院毕业,即任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常委,先在安庆天恩堂当会长。除做好牧师本职工作外,刘平庚还热衷于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1925年在安庆创建了天恩小学和慈善会,力行培养人才、扶困救弱,收留贫困家庭子女、赈济贫民、有口皆碑。按教区划分,皖赣教区统管安徽江西两省教务。1927年初,刘平庚牧师调任南昌中华圣公会宏道堂会长,有幸与贺龙结下了难以割舍的生死情缘,走上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同心同行的光辉道路。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与南京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1924年开始的国共第一次亲密合作,此时北伐战争已经取得巨大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极大地触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利益。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举起屠刀,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同蒋介石一样,发动“七一五”事变,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同样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走漏一个共产党”的叫嚣中,捕杀大批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革命群众。一时间,中华大地血雨腥风,成为白色恐怖笼罩的人间地狱。第一国共合作终告全面破裂,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在这种极其险恶的局势下,并没有让共产党人屈服,没有阻止共产党人继续战斗的步伐,它使共产党人认识到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只有独立地掌握军队、领导武装斗争,才能挽救中国革命的重要性。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的领导职务。下旬,中共中央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南昌起义就是在此大背景下铺展开来,革命洪流汇入南昌,迅速燃起革命的烽火。
正当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时,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起义。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县)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织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八一南昌起义时总指挥贺龙)
彼时,刘平庚工作和居住在南昌圣公会宏道堂内,住房和院子比较宽敞,面对当时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刘平庚内心是非常同情共产党的,愿尽其所能为共产党提供帮助。由于教堂和刘平庚牧师的特殊身份,对掩护起义十分有利,所以当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指挥部就设在宏道堂内,贺龙的卧室和指挥部办公室就在刘平庚的住处。贺龙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给刘平庚留下难忘而美好的印象,他不仅热情款待贺龙,而且心甘情愿冒着生命危险给予大力支持。南昌起义爆发时,周恩来、贺龙、朱德、陈毅等人在此处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起义的命令和很多计划就是在这里制定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昌起义的成功,刘平庚既是一位作出突出贡献的宗教人士,同时也是一位历史见证人。
从南昌乘坐地铁一号线到万寿宫站,沿子固路走两三分钟就能看到一处僻静的院落,两栋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坐东朝西,这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贺龙指挥部旧址,也为南昌起义纪念馆“一馆五址”中的一址,分前后两栋。临街的一栋为圣公会办的宏道中学和宏道堂,后院的楼房是中华圣公会会长刘平庚的住房。
站在街口,透过拱形大门,就能看到安放于宏道堂天井里的贺龙雕塑。抬头看,在三楼墙面有几个箭头,指向三个弹痕,这是当年南昌起义激战情景的实录。当时贺龙指挥部的位置离敌军指挥部只有一街之隔,所以战斗特别激烈。
(安放于宏道堂内的贺龙雕塑)
(刘平庚把自己的卧房腾给贺龙居住,刘伯承和周逸群等人后来也搬来居住。他们共同草拟起义作战和南下行军计划,多次召开重要会议)
(贺龙指挥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南昌起义》中的牧师原型即刘平庚牧师)
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因形势紧急比原计划提前2小时)。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5000余支、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南昌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成立。
(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及参与起义部分将领)
南昌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计划,指挥起义军分批撤出南昌,沿抚河南下,计划经瑞金、寻邬(寻乌县)进入广东省,先攻占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争取外援,尔后再攻取广州。起义军进至进贤县时,第10师师长蔡廷锴驱逐在该师工作的共产党员,率部折向赣东北,脱离起义军。由于起义军撤离南昌比较仓促,部队未经整顿,加上酷暑远征,部队减员较多,7日到达临川时,总兵力约1.3万人。起义军在临川休息3天,继续南进。8月25日,先头到达瑞金县壬田以北地区。这时,驻广东的国民党军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调钱大钧部9000人,由赣州进至会昌、瑞金地区,并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义军南下;调黄绍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于都)前进,支援钱大钧部作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共前委决定乘钱、黄两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实施各个击破。当日,起义军向壬田守军发动进攻,歼其一部,于26日攻占瑞金县城。接着,集中兵力进攻会昌的钱大钧部主力,激战至30日,攻占会昌县城。两战歼钱大钧部6000人,缴获枪2500余支(挺)。起义军伤亡近2000人。9月初,起义军一部在会昌西北的洛口地区,击退黄绍竑部的进攻。
至此,南昌起义宣告成功。虽然最终起义部队23000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只剩下800多人,但作为革命军队的火种,他们在朱德的带领下,上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从此开始了“星火燎原”之势,奠定了一步步走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开始,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和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而且,南昌起义将士在斗争实践中还形成了“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八一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光芒四射、永不过时。
值得一提的是,刘平庚在起义后利用自己的牧师身份,多次前往当时教会所办的南昌医院,看望慰问受伤的起义军战士,还藏匿和保护过一位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杀的起义战士,并平安将他送出南昌、送往安全地带。
(上世纪三十年代位于康涅狄格州的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
1931年,刘平庚被选送去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进修了一年后回国。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刘平庚任赣州圣公会牧师,在旅居赣州美籍华人张福良先生的领导下,组织宗教界人士成立了江西国际救济委员会并得到了上一级经济支持,大力开展了社会救济工作,特别针对因战争而流亡内地青年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其间,上海教育家顾惠人先生带领一批流亡学生途经赣州,在国救会支持下,于1942年创办了赣州基督教联合中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便是当时该校的一名学生。
1944年日寇攻占赣州,刘平庚举家迁居宁都,国救会暂时停止工作。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又重回赣州。不久张福良先生返回美国,江西国际救济委员会的领导工作经改选由刘平庚牧师负责,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1957年, 国家决定将“八一”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作为纪念馆,刘平庚立即回到家乡,寻找当年带回来的贺龙及起义军曾用过的物品,马不停蹄地又带到纪念馆,特别是贺龙当年临走时赠予刘平庚的精美瓷器引人注目。睹物思人,仿佛又回到南昌起义后贺龙与刘平庚的诀别时情景。
据刘平庚次女刘亚芳回忆,这套精美的英国茶具共四只,呈圆碗形,碗托呈盘形。碗口边沿有一圈一厘米左右黑底红花绿叶图案,并镶有金边。此茶具是南昌起义前贺龙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临走之前,贺龙则将随身携带的生活用品,诸如茶具等心爱之物赠送给刘平庚,感慨地说: “我们在这里打扰了你,如果你不嫌弃的话,这些东西送给你留作纪念。”刘平庚对此不胜感谢,依依惜别,并祝福贺龙早日取得革命胜利。为保险起见,刘平庚每次搬家均小心翼翼如同珍宝妥为保管。
1975年,刘平庚牧师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在南昌病逝,有关他的故事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他95年前为南昌起义所作的功绩永远铭记在党和人民心中。
1947年摄于江西赣州全家福,前排右起刘平庚、樊希贵(刘妻),后排右起刘亚芳(次女)、刘道宏(次子)、刘道真(长子)、刘怀芳(小女)。
刘平庚共有五个子女,均受到良好教育,大女儿刘自芳1941年在成都燕京大学求学期间病故,4个子女分别在国家机关和大学工作,早年已离休或退休,次子刘道宏(94岁)、次女刘亚芳(92岁)仍健在,安享幸福的晚年。
【本文采写过程中,得到望江县档案馆、安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南昌起义贺龙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刘平庚次子刘道宏及其长孙刘敏提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于
望江之声